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皈依三寶的內涵(二)

皈依三寶雖然沒有明確戒條,但是就於內涵上,仍然具備了「戒」的內涵,並且是未來持守五戒、八戒、沙彌戒、乃至具足戒、菩薩戒等一切萬行之基。在此以持戒的角度切入,來解釋皈依三寶後,所要持守的內涵。

持戒強調的重點,偏重在「境界」。戒律又稱為「波羅提木叉」,翻為「別別解脫」、「處處解脫」,也就是面對各別的境界,持守戒法,即能從各別境界中得到解脫。我們可將整個持戒過程,簡單歸納為:

『境界』 => 『起心』 => 『造業』 => 『完成』(持或犯)

在大乘的戒律中,針對「起心」、「造業」兩個過程中,制定除了消極的持守不犯戒外,擴展出更大的心量與慈悲行,即我們常常聽到的「斷惡、修善、度眾生」。

因此,對於一個大乘的佛弟子而言,面對原本可能犯戒的境界,應當學習:
1. 「斷惡」:不但憶念所受的皈依與戒體,持守不犯,培養對自我身心的克制力。

2. 「修善」:更學習以慈悲、光明、清淨、純善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犯戒的境界,培養對眾生的包容與期望。

3. 「度眾生」:更學習體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成就圓滿人格的可能性,而積極度化對方,培養自他不二的廣大慈悲觀,轉化為福德智慧,成就佛道的資糧

當知,以「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廣大發心,來持守「皈依三寶」的本分,不僅僅是初入佛門的第一步;乃至於五戒三皈、八戒三皈、沙彌戒三皈、具足戒三皈等等,始終沒有離開最初的第一步。因此,能夠皈依三寶,實在是非常殊勝與難得的!

皈依三寶,所制定的境界,正是以「外道的教主、邪見、邪師」三種境界為主。以下所列表,為皈依三寶身份的佛弟子,在對境界、起心、造業時,如何相應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發心,而成就「持戒」的過程。反之,如果面對外道境界,反而生起皈依教主、學習邪見、親近邪師的「念頭」與「行動」時,也是會失去皈依三寶的戒體,而失去三寶弟子的身份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第一篇說明各種邪見導致毀謗三寶的狀況。




最後引用佛弟子們朗朗上口的三皈依文,來體現大乘戒法,於皈依三寶的廣大心行,此文乃引自《華嚴經‧淨行品》之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