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覺悟‧正確‧清淨】

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皈依三寶,選擇過智慧的生活!
皈依三寶,具備三種特質:
佛寶:「覺悟,沒有迷惑」。
法寶:「正確,沒有錯誤」。
僧寶:「清淨,沒有雜染」。
皈依三寶,就是轉化過去迷惑、錯誤、雜染的觀念與行為,
過覺悟、正確、清淨的生活,善用佛性過生活。
如六祖開示:「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云:
佛者,「覺」也。
法者,「正」也。
僧者,「淨」也。
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
能離財色,名「兩足尊」。
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
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
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
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
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

受三皈的目的 【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我們曾經介紹過「三皈」共有五種:
翻邪三皈、五戒三皈、八戒三皈、
十戒三皈(沙彌戒)、具足戒三皈(比丘戒)
每一尊佛的出世,可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在佛沒出世的其他時光,世間也有許多仁君、長者,
乃至天人,都會以十善法來教化眾生。
也有大梵天王(初禪天主)以慈、悲、喜、捨
這四無量心來教化眾生。
世間既然有十善法與四無量心的存在,
佛為何又要為弟子們授此五種三皈呢?
在《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中佛說:「
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
以是因緣受三歸依。」
又說:「
佛者,能說壞煩惱因,得正解脫。
法者,即是壞煩惱因,真實解脫。
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
此處說明
佛,是「已斷除」煩惱,且能夠宣說、傳授解脫方法的人。
法,即是斷除煩惱,得解脫的「方法」。
僧,即是「能夠納受」斷除煩惱方法的人。
我們曾經說過,為何三皈依必定要具足三寶,
不可止單皈依一寶或二寶?
因為解脫法(真理)雖然永遠存在世間,
但是沒有人能夠宣說,唯有遇佛出世才能為眾生開顯出來,
故必須皈依於佛。
又佛雖能說,也必定要有清淨僧人能夠領受、依教奉行,
才使正法不斷絕,故必須皈依於僧。
《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佛說:「
若人能受三歸依者,是人乃能真見四諦。
是三歸依,乃是一切無量善法,
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故知,從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無非為了
1.「壞煩惱因」。
2.「得正解脫」。

皈依三寶後的修學

一、確定方向:
再次、不斷的確認三寶是我的依歸。
二、培養信心:
憶念三寶的功德,培養興趣,想認識三寶、想了解三寶。
三、累積資糧:
以內外二財供養三寶,親近道場、善知識,有系統的學習教法內容。

皈依三寶的利益

【一、免墮惡道】
經中提到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天命將盡,且因天人皆有神通,自知當生豬中。天帝即勸彼可「皈依三寶,即時如教,便免生豬。」天子三歸已,後轉生人中長者家,還得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佛為說偈云:
諸有歸命佛,不墮三惡道,
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
...出自《增一阿含經》
註:
六欲天人五衰相:
衣服垢穢、頭上華萎、腋下汗流、身體臭穢、不樂本座。

【二、善神守護】
1.
經中佛說如果能夠一心受三皈依,佛當勅天帝釋所遣的三十六位善神,護持受三皈依之人。
...出自《佛說灌頂經》
2.
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
...出自《佛說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
【三、福報無量】
過去久遠前,有位梵志,饒財多寶,用無量無邊的金鉢盛銀、銀鉢盛金、金罐、銀罐、莊嚴玉女、眾綵臥具、衣裳、牛、象、馬、房舍布施;隨著前來乞求的人的需求,皆悉與之;又以一棟房舍供養三寶。
佛說如以上布施所得之福報,不如皈依三寶!
以皈依三寶的人,由原本錯誤的觀念,不斷的迷惑,很可能在無量的境界當中,繼續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觸惱他人、侵害他人。
而今翻轉無量的邪見,以三寶正見為自我生命的價值觀,即等同布施一切眾生無畏。由於境界無量,無形中點滴累積的福報,也無法限量!是故皈依佛、法、僧,福報不可計量也。
...出自《佛說三歸五戒慈心厭離功德經》
【四、必得解脫】
皈依三寶的大力用:
正破三邪:邪教主、邪法、邪師弟子。
拔濟三塗:地獄、餓鬼、畜生。
接往三乘:菩薩、聲聞、緣覺。
出離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法以此皈依三寶為根本,發起一切戒品及一切解脫法。
...出自《法界次第》

皈依三寶的體性

正式皈依前,必行懺悔,以無始以來不信三寶,邪見覆心,造作種種惡業,今必以至誠心發露懺悔,清淨心田,方堪納受殊勝的善法種子。如同先洗滌我們的「心器」,令器潔淨,方能注入甘露法水。
皈依三寶的體性,為「善法種子」。即在師前,以殷重心,長跪合掌,懺悔皈依的儀式中,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所種下的善法種子。
善法種子的開始,就從第三遍的「我弟子某甲,盡形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結束後,這顆種子即開始進行生長,發揮作用。如同種子一遇到土、水、陽光後,開始運轉。
所有的修行,就是由這顆種子開始,發生、抽芽、生長、茁壯、乃至開花結果,供人使用等。
又皈依自誓的期限為「盡形壽」,所以善法種子的作用,在我們這一期命終斷氣的那一刻,也隨著謝落了。
然而,我們這輩子所有修行累積的力量,會自然而然的,感召來生繼續親近三寶的因緣,以及更加殊勝的福報與智慧,使我們生命不斷的提升。
這一顆善法種子,是八識心田裡的金剛種子,不生不滅,盡未來際...
生生世世,喚醒過去栽培的善法種子
心心念念,不忘師前誓願的清淨信心

皈依三寶之授受條件

一、簡別發心:發起欲求三寶救護之殷重心。
反之,若:
1.不明白皈依的對象與基本內涵,不成受。
2.心不至誠殷重,不成受。
二、簡別師長:必以「出家五眾」代為證明。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三、簡別受者:只要理解言語,一切眾生皆得皈依,不限人道。若不解師長語言,不成受。
四、皈依儀式當中:
1.不願意開口,不成受。
2.不願意稱自己法名,或念不完整,不成受。
3.授受雙方,須應答相順,否則不成受。例如師念"皈依佛",師長念完,自己才答"皈依佛",不得參差,或念不完整。
4.必定具足皈依三寶,三種不得互缺。例如只皈依佛不皈依法等。
註:
雖然不解語言不成受,然而菩薩戒中,佛亦制定若看到任何動物,也應當為彼三皈依,勸彼發菩提心,以種下未來得度的因緣。
大集經中佛亦鼓勵懷孕的婦女,恐胎不安,可受三皈,也為胎兒受三皈,則能觸發小孩善根,產前產後,能夠平安順利,身心健康,善神守護。乃至出生後、長大懂事後,皆可勸受三皈。

三寶的六種功德

在<<寶性論>>中,以世間珍寶具備的六種特性,來形容、讚嘆三寶的殊勝功德,茲列表提供大眾參考。

如何修持四種三寶

總結上述四種三寶,無一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在此簡單介紹如何次第性的依著對四種三寶的皈依,建立自己全面性、長遠性的修持。




人天長夜,宇宙黯淡。如果沒有最初釋迦佛出世,教化世間,建立「化相三寶」,就不會有佛法的流傳。無量眾生,也因為迷惑無知,而無止盡的輪迴受苦。
因此,不忘本的知恩、念恩、報恩,依靠「住持三寶」學習,以「理體三寶」為最終目標,腳踏實地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念,努力落實「一體三寶」,時時理智和合,直至成佛。是為皈依四種三寶次第具備的修持。
從初發心凡夫,直到成佛,皆不離開四種三寶的修持內涵。發真心皈依三寶的佛子,務須留心於此,才不至淪於有名無實,而辜負了這份最珍貴、最幸福的善根...

三寶 (四) ~【一體三寶】

一體三寶:直指人心!
以「當下這一念」,是否相應於真理為內涵。
佛寶:一念覺悟、有智慧,當下這一念即是佛寶。
法寶:真理,即是法寶,即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
僧寶:當下這一念(智),時時隨順真理(理),又稱「理智一如」、「理智相應」、「理智和合」,身口意三業都能不違背真理,即是僧寶。
經中形容:
「真理」,如同箱函。
「智慧」,如同蓋子。
「理智和合」,如同函蓋相合。
註:
我們常說「請您理智一點!」
其實「理智」是佛門的專有名詞,認識了一體三寶之後才發現,原來理智的內涵是如此的微細而乾脆,直指人心!
因為我們凡夫眼光淺短,只有隨順於佛陀開示的真理而發心,才稱得上是「智慧」,否則,最多也只能稱為「小聰明」罷了...
所以,指正別人之餘,也要常常直指自心,警策自心
~「請您理智一點!」才是皈依一體三寶的落實。

三寶(三) ~【理體三寶】

理體三寶:針對佛弟子們「修行所趨向的目標與實質功德」為其內涵。
佛寶:指佛陀成就的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法寶:指一切聖賢修行證果,調伏、斷除煩惱所成就的大寂靜境界,又稱為滅諦涅槃。
僧寶:指一切聖賢修行證果,調伏、斷除煩惱成就的無我功德。

三寶 (二) ~【住持三寶】

住持三寶:
以「目前的時間點」,存在世間的三寶形相,續佛慧命,燈燈相傳為其內涵。
佛寶:各種形式的佛像、寺院、佛塔、舍利等。
法寶:各種形式的三藏教典,如藏經、經書、影音光碟等。
僧寶:剃除鬚髮,著壞色衣,守持淨戒的僧眾。

三寶 (一) ~【化相三寶】

皈依三寶,即是:
「能皈依的心」 + 「所皈依的境」 = 「皈依三寶」
前面已經簡單介紹「能皈依的心」,接下來我們略談「所皈依的境」,即「三寶」的內涵。
化相三寶:
針對以「佛在世時的時間點」,為其內涵。
為釋迦世尊一期教化,所呈現的三寶形相。
佛寶:即此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
法寶:世尊在世時,演說苦集滅道等四諦的真理。
僧寶:世尊在世時,一切聖凡比丘、比丘尼。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皈依三寶的內涵(二)

皈依三寶雖然沒有明確戒條,但是就於內涵上,仍然具備了「戒」的內涵,並且是未來持守五戒、八戒、沙彌戒、乃至具足戒、菩薩戒等一切萬行之基。在此以持戒的角度切入,來解釋皈依三寶後,所要持守的內涵。

持戒強調的重點,偏重在「境界」。戒律又稱為「波羅提木叉」,翻為「別別解脫」、「處處解脫」,也就是面對各別的境界,持守戒法,即能從各別境界中得到解脫。我們可將整個持戒過程,簡單歸納為:

『境界』 => 『起心』 => 『造業』 => 『完成』(持或犯)

在大乘的戒律中,針對「起心」、「造業」兩個過程中,制定除了消極的持守不犯戒外,擴展出更大的心量與慈悲行,即我們常常聽到的「斷惡、修善、度眾生」。

因此,對於一個大乘的佛弟子而言,面對原本可能犯戒的境界,應當學習:
1. 「斷惡」:不但憶念所受的皈依與戒體,持守不犯,培養對自我身心的克制力。

2. 「修善」:更學習以慈悲、光明、清淨、純善的心態,來面對這一切犯戒的境界,培養對眾生的包容與期望。

3. 「度眾生」:更學習體會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有成就圓滿人格的可能性,而積極度化對方,培養自他不二的廣大慈悲觀,轉化為福德智慧,成就佛道的資糧

當知,以「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廣大發心,來持守「皈依三寶」的本分,不僅僅是初入佛門的第一步;乃至於五戒三皈、八戒三皈、沙彌戒三皈、具足戒三皈等等,始終沒有離開最初的第一步。因此,能夠皈依三寶,實在是非常殊勝與難得的!

皈依三寶,所制定的境界,正是以「外道的教主、邪見、邪師」三種境界為主。以下所列表,為皈依三寶身份的佛弟子,在對境界、起心、造業時,如何相應於斷惡、修善、度眾生的發心,而成就「持戒」的過程。反之,如果面對外道境界,反而生起皈依教主、學習邪見、親近邪師的「念頭」與「行動」時,也是會失去皈依三寶的戒體,而失去三寶弟子的身份的,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詳細內容,可參考第一篇說明各種邪見導致毀謗三寶的狀況。




最後引用佛弟子們朗朗上口的三皈依文,來體現大乘戒法,於皈依三寶的廣大心行,此文乃引自《華嚴經‧淨行品》之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皈依三寶的內涵(一)

皈依三寶的內涵(一)

三皈依有五種:
1.翻邪三皈
2.五戒三皈
3.八戒三皈
4.十戒三皈
5.具足戒三皈

律中記載,佛陀成道八年後,才制定改用白四羯磨來授具足戒。自此以前,佛陀皆是以三皈依來授比丘具足戒。因此,除了具足戒三皈目前是以白四羯磨實行外,其他四種皆是目前佛弟子所通用的。

而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皆是於三皈依文後,加上誓願受持的戒條,然而實際上仍是在三皈依後納受戒體而得戒,三皈依之重要性,於此可見一斑。

受三皈依儀式雖然簡單隆重,但:
1.三皈依是初入佛門,培養信心的關鍵、
2.三皈依是準備學習,分辨邪正的照妖鏡、
3.三皈依是開始實踐,從凡夫到成佛過程中修行的基礎。

三皈依以「願求三寶救護」為意義。重在相信三寶能夠救護我們,導正我們以前錯誤的觀念與行為,讓我們遠離不必要的痛苦,過著正確快樂的生活。

三皈依雖然沒有明文戒條,但是仍然含有戒(禁止的意義)的內涵。如:
1.皈依佛,盡形壽終不皈依外道鬼神的力量。
2.皈依法,盡形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思想。
3.皈依僧,盡形壽終不皈依外道邪師、徒眾。

我們引用菩薩戒當中,以我們內心「邪見」的程度,來判定毀謗三寶罪過的重輕。以下大略列出邪見的種類,作為我們身為三寶弟子,對於自己觀念的一個檢視:
1.不相信因果的存在。
2.內心認定三寶不如外道。
3.只認定小乘,毀謗大乘。
4.只認定大乘,毀謗小乘。
5.毀謗某一步特定經典的義理,認為非佛說。
6.雖然相信因果、三寶,但是也相信外道鬼神的威力,上奏表章,許願還願...等等行為。
7.因個人煩惱,對經典任意斷章取義,或是愛面子,故意標新立異,樹立自我風格。
8.說相似法,不符合佛說的三法印、一實相印的道理。

據此言之,具備邪見,即屬毀謗三寶。也只有具備正知正見,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寶,因此皈依三寶,因此稱為「翻邪三皈」。在我們凡夫階段,未斷煩惱,或多或少都有邪見的思想,因此導正自己的觀念,努力當一個名實相符的三寶弟子,這是很重要的。

乃至於受持五戒、八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也都是藉著戒條的持守,規範三業,增上皈依三寶的信心,漸次導正內心的邪見,入正知見。如金剛經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故比丘戒本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菩薩戒本云:「明人忍慧強,能持如是法。未成佛道間,安獲五種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護。二者命終時,正見心歡喜。」

註:
詳見《優婆塞戒經‧淨三歸品第二十》
《梵網合註》重戒第十條‧謗三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