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任何法門」,
「所緣境」一定要清楚。
如同我們吃炒麵
自己~就是「能吃的人」
炒麵~就是「所吃的東西」
自己~就是「能吃的人」
炒麵~就是「所吃的東西」
嘴巴~有「能緣」食物的功能
炒麵~就是嘴巴「所緣」的食物
炒麵~就是嘴巴「所緣」的食物
緣~就是「攀緣」
嘴巴去攀緣炒麵,然後吃下去...
..
嘴巴去攀緣炒麵,然後吃下去...
..
「能、所」
是佛法很重要的兩個字
必須剖析明辨
是佛法很重要的兩個字
必須剖析明辨
「能攀緣的心」
加上
「所攀緣的境」
加上
「所攀緣的境」
心境和合
心與境接觸了,
就開始有感受、想法、思惟並準備反應。
接著有動作之後
就構成「業」
也就是「行為」。
心與境接觸了,
就開始有感受、想法、思惟並準備反應。
接著有動作之後
就構成「業」
也就是「行為」。
所以經典說
六根攀緣六塵
六根攀緣六塵
我們隨時都在「緣」
就算都沒幹嘛
意根也在"打妄想"
攀緣法塵
就算都沒幹嘛
意根也在"打妄想"
攀緣法塵
「造惡業」要靠攀緣
那同樣的
「造善業」也是要靠攀緣
修行「造淨業」
一開始也是要先攀緣
.
那同樣的
「造善業」也是要靠攀緣
修行「造淨業」
一開始也是要先攀緣
.
所以
我們念佛
就是清楚明了
「能念的心」
去攀緣
「所念的佛號」
我們念佛
就是清楚明了
「能念的心」
去攀緣
「所念的佛號」
而不是
嘴巴念
內心卻在打其他妄想
讓自己單純化
知道現在自己在做什麼
嘴巴念
內心卻在打其他妄想
讓自己單純化
知道現在自己在做什麼
同樣的
我們皈依三寶
要先知道
「能皈依的心」
「所皈依的境」
我們皈依三寶
要先知道
「能皈依的心」
「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
就要先知道
「我幹嘛要來學佛?」
就要先知道
「我幹嘛要來學佛?」
所皈依的境
就要先知道
「三寶有何殊勝?」
就要先知道
「三寶有何殊勝?」
如在家備覽講的
三寶就像"國王"一樣
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生死魔"追殺
三寶是世間唯一的依怙
三寶就像"國王"一樣
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生死魔"追殺
三寶是世間唯一的依怙
能皈依的求救心
去攀緣
所皈依的三寶依怙...
去攀緣
所皈依的三寶依怙...
如果一切都很清楚明白
那自然會產生真實的感受
那自然會產生真實的感受
因為沒有迷糊
不是靠幻想的
學佛
就這麼簡單而已
不是靠幻想的
學佛
就這麼簡單而已
輪迴要靠能所
修行也是靠能所
修行也是靠能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