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一體三寶(三)

正以境界無量,所以佛制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無量無邊的戒法,以令我們對境界能「善用其心」,而達到降伏煩惱,「解脫」的目的!
而境界的區分,可隨各人受持的戒品分類,皆可「完全含括一切境界」而成為自己的修行!
以五戒的殺戒為例,即於一切有情境界,都能不起殺心…此殺生戒中,「一切有情境界」為法寶,「不殺之覺心」為佛寶,佛寶法寶和合不二,即為僧寶,此即持守不殺生戒,而皈依一體三寶,理智和合!故能於一切有情境界中得到解脫!
以此類推,「盜戒」即於一切有情無情境界中,不起盜心……乃至「飲酒戒」即於一切昏迷醉亂的境界,不起飲心…
故五戒所對的「法」,已含該一切我們所能了知的境界,因此持守五戒,就能在一切境界當中得到解脫…
於一切境界,都能解脫,即是皈依三寶、受戒學戒持戒的最終目標!

一體三寶 (二)

我們一切的煩惱,
都是從自他的比較當中而來。
雖然只是一個小水泡,
只要相信自己本來就是水,放開對水泡的執著,
水泡當下就與大海同一體了!
水泡如果知道自己本是水組成的,
將來遲早也會融成大海,
那努力幫助自己跟其他小水泡,一起融成大海都來不及了,
怎還會跟其他水泡爭誰大誰小呢?
當下每一念,其實都是一顆小水泡。
「心」,是「佛」與「眾生」之間的橋梁。
如同「水」,是「大海」與「小水泡」之間的橋樑一樣。
如果就"表相"比較,「佛相」與「眾生相」,
是天壤之別,格格不入。
如果就著本體而言,「佛心」與「眾生心」,
何曾有一絲毫的差異呢?
只在一迷一悟之間而已啊!
「悟」什麼?
悟到原來大海跟小水泡,都只是「水」而已。
「迷」什麼?
迷於水泡間大小的差異,
生起
"我要勝過你!"
"我要當更大的水泡!"
而虛妄生起無量無邊的思量計較。
《華嚴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蕅益大師云:「
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
"迷之"沉六道,"悟之"為三乘。」
一體三寶,特別強調心念上的精進,
即覺察後當下轉念的功夫。
當下這一念(智),隨順真如佛性(理),
使每一念都能理智和合。
在煩惱千頭萬緒,停止不了,壓也壓不住的時候,
不妨迴光返照這股情緒(小水泡)的真面目(水),
翻出曾幾遺忘、塵封已久的佛性寶珠。
停止對自己的折磨,善待自己,
也同時善待別人。
我們能夠融化當下每一念小水泡,成大海水,
即是念念皈依一體三寶。
依佛性起作用,過著佛性的生活,
是真正明白父親,善體佛心,
是真正孝順的佛子,當來必定紹繼佛位,成就佛道!

一體三寶 (一)

一體三寶:直指人心!
以「當下這一念」,是否相應於真理為內涵。
佛寶:一念覺悟、有智慧,當下這一念即是佛寶。
法寶:真理,即是法寶,即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
僧寶:當下這一念(智),時時隨順真理(理),又稱「理智一如」、「理智相應」、「理智和合」,身口意三業都能不違背真理,即是僧寶。
經中形容:
「真理」,如同箱函。
「智慧」,如同蓋子。
「理智和合」,如同函蓋相合。
註:
我們常說「請您理智一點!」
其實「理智」是佛門的專有名詞,認識了一體三寶之後才發現,原來理智的內涵是如此的微細而乾脆,直指人心!
因為我們凡夫眼光淺短,只有隨順於佛陀開示的真理而發心,才稱得上是「智慧」,否則,最多也只能稱為「小聰明」罷了...
所以,指正別人之餘,也要常常直指自心,警策自心
~「請您理智一點!」才是皈依一體三寶的落實。

「能」 & 「所」

修任何法門」,
「所緣境」一定要清楚。
如同我們吃炒麵
自己~就是「能吃的人」
炒麵~就是「所吃的東西」
嘴巴~有「能緣」食物的功能
炒麵~就是嘴巴「所緣」的食物
緣~就是「攀緣」
嘴巴去攀緣炒麵,然後吃下去...
..
「能、所」
是佛法很重要的兩個字
必須剖析明辨
「能攀緣的心」
加上
「所攀緣的境」
心境和合
心與境接觸了,
就開始有感受、想法、思惟並準備反應。
接著有動作之後
就構成「業」
也就是「行為」。
所以經典說
六根攀緣六塵
我們隨時都在「緣」
就算都沒幹嘛
意根也在"打妄想"
攀緣法塵
「造惡業」要靠攀緣
那同樣的
「造善業」也是要靠攀緣
修行「造淨業」
一開始也是要先攀緣
.
所以
我們念佛
就是清楚明了
「能念的心」
去攀緣
「所念的佛號」
而不是
嘴巴念
內心卻在打其他妄想
讓自己單純化
知道現在自己在做什麼
同樣的
我們皈依三寶
要先知道
「能皈依的心」
「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
就要先知道
「我幹嘛要來學佛?」
所皈依的境
就要先知道
「三寶有何殊勝?」
如在家備覽講的
三寶就像"國王"一樣
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生死魔"追殺
三寶是世間唯一的依怙
能皈依的求救心
去攀緣
所皈依的三寶依怙...
如果一切都很清楚明白
那自然會產生真實的感受
因為沒有迷糊
不是靠幻想的
學佛
就這麼簡單而已
輪迴要靠能所
修行也是靠能所

要哭 也要倚在三寶的懷裡哭

學佛很好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
都不要忘記
世尊觸動我們內心的那一份清淨
要哭
也要倚在三寶的懷裡哭
要鬧
也要躺在三寶的光明中鬧
好好的哭一場鬧一場
重新站起來
我們依舊是三寶之子、佛陀之子
長輩們、同伴們
一直都在
只要自己知道
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
我們是
很有福報
很富貴的
這樣子
才不枉費這一輩子遇到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