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

如何修持四種三寶 (三)

佛陀時代的「化相三寶」,
目的是讓我們不忘本,飲水思源。
再來藉著「住持三寶」,
啟發眾生的善心、培植福田。
親近、學習解脫的方法。
而後在念念間的「一體三寶」,
去開顯自己的覺性,
終臻「理體三寶」最終目標,
..
一體三寶,
以現前一念覺性為「佛寶」,
以法爾如是的實相真理為「法寶」,
以當下覺性(如如智)
念念順於真理而起作用(如如理),
心境和合、理智一如,為「僧寶」。
我們常說:「請理智一點!」
一切表相,本來就蘊涵著某種道理。
當觸境能夠發起善心、覺性,
警醒自己時時依法而行時,
我們就慢慢能"理智一點"。
四種三寶的建立,
無非是為了達到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諦融通三昧印」
的理智狀態,
就像喝白開水、就像呼吸一樣平常。
從凡夫一直到成佛,
證得理體三寶,
這漫長過程的菩薩道之間,
每一個當下(一體三寶),
都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如同一張白紙般潔淨無瑕。
又如在礦的黃金,
等著我們開採冶煉…
請理智一點!
就是提醒自己:
「念念智周於法界,廣度眾生皆不退」,
以達到一體三寶: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的狀態。

如何修持四種三寶 (二)

南山律提出四種三寶,我們一定是透過當代「住持三寶」去認識「化相三寶」佛世時因為各種緣起佛陀親制的戒。而後在念念當下的「一體三寶」中,歷緣對境,憶戒、持戒、防非,以契證「理體三寶」,開發無漏功德。
四種三寶,
其實就在持每一條戒時全體彰顯。
每一條戒,
在在都引領行者
開發自性三寶、強化皈依投靠的信心。
如明.蕅益大師云:
三歸.為「能持」,五戒.為「所持」。
五戒.為「能歸」,三寶.為「所歸」。
是誰帶著迷惘無明的我們
走上修行持戒的光明大道?
就是「三寶」!
又最終何處是我們持戒修行的歸宿?
還是「三寶」!
因此說四種三寶的修持法:
親近「住持三寶」,回溯「化相三寶」。
在「一體三寶」中,契證「理體三寶」!
具備三皈信仰的持戒,
每一個當下,
都是在彰顯三寶、弘揚三寶、流傳三寶,
功德不可思議!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一體三寶(三)

正以境界無量,所以佛制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無量無邊的戒法,以令我們對境界能「善用其心」,而達到降伏煩惱,「解脫」的目的!
而境界的區分,可隨各人受持的戒品分類,皆可「完全含括一切境界」而成為自己的修行!
以五戒的殺戒為例,即於一切有情境界,都能不起殺心…此殺生戒中,「一切有情境界」為法寶,「不殺之覺心」為佛寶,佛寶法寶和合不二,即為僧寶,此即持守不殺生戒,而皈依一體三寶,理智和合!故能於一切有情境界中得到解脫!
以此類推,「盜戒」即於一切有情無情境界中,不起盜心……乃至「飲酒戒」即於一切昏迷醉亂的境界,不起飲心…
故五戒所對的「法」,已含該一切我們所能了知的境界,因此持守五戒,就能在一切境界當中得到解脫…
於一切境界,都能解脫,即是皈依三寶、受戒學戒持戒的最終目標!

一體三寶 (二)

我們一切的煩惱,
都是從自他的比較當中而來。
雖然只是一個小水泡,
只要相信自己本來就是水,放開對水泡的執著,
水泡當下就與大海同一體了!
水泡如果知道自己本是水組成的,
將來遲早也會融成大海,
那努力幫助自己跟其他小水泡,一起融成大海都來不及了,
怎還會跟其他水泡爭誰大誰小呢?
當下每一念,其實都是一顆小水泡。
「心」,是「佛」與「眾生」之間的橋梁。
如同「水」,是「大海」與「小水泡」之間的橋樑一樣。
如果就"表相"比較,「佛相」與「眾生相」,
是天壤之別,格格不入。
如果就著本體而言,「佛心」與「眾生心」,
何曾有一絲毫的差異呢?
只在一迷一悟之間而已啊!
「悟」什麼?
悟到原來大海跟小水泡,都只是「水」而已。
「迷」什麼?
迷於水泡間大小的差異,
生起
"我要勝過你!"
"我要當更大的水泡!"
而虛妄生起無量無邊的思量計較。
《華嚴經》云:「
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蕅益大師云:「
佛性眾生性,一性無二性。
"迷之"沉六道,"悟之"為三乘。」
一體三寶,特別強調心念上的精進,
即覺察後當下轉念的功夫。
當下這一念(智),隨順真如佛性(理),
使每一念都能理智和合。
在煩惱千頭萬緒,停止不了,壓也壓不住的時候,
不妨迴光返照這股情緒(小水泡)的真面目(水),
翻出曾幾遺忘、塵封已久的佛性寶珠。
停止對自己的折磨,善待自己,
也同時善待別人。
我們能夠融化當下每一念小水泡,成大海水,
即是念念皈依一體三寶。
依佛性起作用,過著佛性的生活,
是真正明白父親,善體佛心,
是真正孝順的佛子,當來必定紹繼佛位,成就佛道!

一體三寶 (一)

一體三寶:直指人心!
以「當下這一念」,是否相應於真理為內涵。
佛寶:一念覺悟、有智慧,當下這一念即是佛寶。
法寶:真理,即是法寶,即眾生本來具足的佛性。
僧寶:當下這一念(智),時時隨順真理(理),又稱「理智一如」、「理智相應」、「理智和合」,身口意三業都能不違背真理,即是僧寶。
經中形容:
「真理」,如同箱函。
「智慧」,如同蓋子。
「理智和合」,如同函蓋相合。
註:
我們常說「請您理智一點!」
其實「理智」是佛門的專有名詞,認識了一體三寶之後才發現,原來理智的內涵是如此的微細而乾脆,直指人心!
因為我們凡夫眼光淺短,只有隨順於佛陀開示的真理而發心,才稱得上是「智慧」,否則,最多也只能稱為「小聰明」罷了...
所以,指正別人之餘,也要常常直指自心,警策自心
~「請您理智一點!」才是皈依一體三寶的落實。

「能」 & 「所」

修任何法門」,
「所緣境」一定要清楚。
如同我們吃炒麵
自己~就是「能吃的人」
炒麵~就是「所吃的東西」
嘴巴~有「能緣」食物的功能
炒麵~就是嘴巴「所緣」的食物
緣~就是「攀緣」
嘴巴去攀緣炒麵,然後吃下去...
..
「能、所」
是佛法很重要的兩個字
必須剖析明辨
「能攀緣的心」
加上
「所攀緣的境」
心境和合
心與境接觸了,
就開始有感受、想法、思惟並準備反應。
接著有動作之後
就構成「業」
也就是「行為」。
所以經典說
六根攀緣六塵
我們隨時都在「緣」
就算都沒幹嘛
意根也在"打妄想"
攀緣法塵
「造惡業」要靠攀緣
那同樣的
「造善業」也是要靠攀緣
修行「造淨業」
一開始也是要先攀緣
.
所以
我們念佛
就是清楚明了
「能念的心」
去攀緣
「所念的佛號」
而不是
嘴巴念
內心卻在打其他妄想
讓自己單純化
知道現在自己在做什麼
同樣的
我們皈依三寶
要先知道
「能皈依的心」
「所皈依的境」
能皈依的心
就要先知道
「我幹嘛要來學佛?」
所皈依的境
就要先知道
「三寶有何殊勝?」
如在家備覽講的
三寶就像"國王"一樣
能夠保護我們不被"生死魔"追殺
三寶是世間唯一的依怙
能皈依的求救心
去攀緣
所皈依的三寶依怙...
如果一切都很清楚明白
那自然會產生真實的感受
因為沒有迷糊
不是靠幻想的
學佛
就這麼簡單而已
輪迴要靠能所
修行也是靠能所

要哭 也要倚在三寶的懷裡哭

學佛很好
不管遇到什麼事情
都不要忘記
世尊觸動我們內心的那一份清淨
要哭
也要倚在三寶的懷裡哭
要鬧
也要躺在三寶的光明中鬧
好好的哭一場鬧一場
重新站起來
我們依舊是三寶之子、佛陀之子
長輩們、同伴們
一直都在
只要自己知道
我們永遠不是一個人
我們是
很有福報
很富貴的
這樣子
才不枉費這一輩子遇到三寶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漢傳三寶體制

佛弟子皈依受戒,就有皈依體、戒體在身,自然必須按照戒律中的規定受持。律藏中是以「皈依三寶」為第一要務,師長只是無量僧寶當中的其中一位。因為有「佛陀」出世,才能夠將「法」講出來。因為佛陀授予比丘戒體,因此建立「僧團」。以及七眾弟子的倫理體制。佛陀是我們的根本老師,而師長是教導我們學戒學法的善知識。這是律藏中對師長的定義。
以「皈依三寶」為依歸,以「釋迦世尊」為老師,又有「戒律規範」的保護,這一條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眼前。師長的言行,也必須被拿來與戒律比對檢視。如果大家對「戒律」的認識越來越普及,無形中,就比較不會模糊於「相似法」的猖狂,而自己的信心與恭敬,也比較不會被「假師長」拿來消費利用。

為成佛學法,為學法而依僧

漢傳佛教以「三皈依」為首。按照律藏中的「依止法」,皈依師長,是因為自己受戒後,必須跟著師長「學戒」。法門無量誓願學,就從「戒法」開始,戒法,永遠是「皈依法」的第一門功課。
跟著師長,是因為師長有「戒法」的正見、有「戒體」在身、有實際的「戒行」。而戒是佛所制的,根本來說,我們是皈依大導師佛陀,為了學戒而擇師依止。縱然在家人依止師長學法,師長至少也必須有能力教導他「當分戒品」如何持守?如何懺悔?而不是馬上跨越戒律,直接學法。
我們皈依三寶,
是為了「成佛」而「學法」,
為了學法而「依止僧寶」。
而學法的次序,則依「戒定慧」三學次第。戒學,以「律藏」為依據。定慧二學,以「經論」為依據。契入的善巧方便,固然來自對於師長全然的信心,然而更應該清楚「以戒為師、以法為師」。否則,當基礎不穩,而只一味「愚信」時,倘若有天師長出了問題,連同過去對戒律、教法的信心,就很可能一次全垮,連佛都學不成了。

形像塔廟



住持佛寶,
包含了「形像塔廟」。
「形像」,就是指各類材質塑造的諸佛形像。
「塔廟」,依照律典,有以下分別:
「塔」,指有供佛舍利者。
「支提」,指無供舍利者。
(僧祇律.卷33)
「廟」,梵音「窣堵波」,
即供佛形像處,又稱「靈廟」也。
(法苑珠林.卷37)
..
無論是單尊佛像,
還是供佛像、供舍利的建築物,
都稱為「住持佛寶」,
堪受世人供養,長養福報。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先明本份事

初入佛門,經常會因為名相太多、法門眾多,每間寺院、每位師父提倡的都不一樣,而感到茫然不得其門而入。
無論任何宗派、傳承的方法是什麼,三皈、五戒永遠是必修的學分,是一切道次第的基礎。
能發心學佛,都是善根啟發的關鍵期,所遇到的緣、所吸收的資訊,對往後的"走向"極其重要,拉長遠來看,此時甚至是輪迴抑或解脫的分水嶺。
此時,倘若仍然迷茫無助,或者困於空、有名相難解,不妨暫時放下,從皈依三寶,之所以稱為佛弟子的意義,有何本分事,應作不應作,開始著手。
只要本份確立,接下來的路,自自然然會清楚地出現在眼前,不勞苦尋。愿發,緣自集。初心明確,願心必將隨之而發,後續因緣自然漸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