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父親淨飯王臨命終時,懷著憂愁,
希望能夠見到佛陀~昔日的悉達多太子。
希望能夠見到佛陀~昔日的悉達多太子。
佛陀來到淨飯王的身邊,
以手掌撫慰父王的額頭,為父王開示:「
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
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諦思念,諸經法義,
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
是故,大王!宜當歡喜,
命雖欲終,自可寬意。」
以手掌撫慰父王的額頭,為父王開示:「
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
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諦思念,諸經法義,
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
是故,大王!宜當歡喜,
命雖欲終,自可寬意。」
故佛常開示,佛弟子要常常作「六念法」,
身體強健時,念三寶、布施、持戒、念生天之因,憑著這六種善根,內心自然踏實、篤定知道下輩子自己一定能投生天道、或是佛國淨土,度過病痛帶來的恐懼與煩惱。
身體強健時,念三寶、布施、持戒、念生天之因,憑著這六種善根,內心自然踏實、篤定知道下輩子自己一定能投生天道、或是佛國淨土,度過病痛帶來的恐懼與煩惱。
問:內心為何能如此篤定、踏實呢?
答:因為~因果法爾如是,種善因,自然得善果,這份踏實,源自於"深信因果",既修善根,無有遺憾,臨終自然"歡喜寬意",故佛向父王說"今應歡悅,不宜煩惱"。
答:因為~因果法爾如是,種善因,自然得善果,這份踏實,源自於"深信因果",既修善根,無有遺憾,臨終自然"歡喜寬意",故佛向父王說"今應歡悅,不宜煩惱"。
一、念佛:
時時憶念佛陀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界一切凡夫,三乘一切聖賢,
沒有任何人擁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
只要眾生得度因緣成熟,
佛陀絕對"赴感應機不失時",
一分一秒也不會偏差,
如是憶念佛陀,內心自然沒有一絲怖畏。
時時憶念佛陀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界一切凡夫,三乘一切聖賢,
沒有任何人擁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
只要眾生得度因緣成熟,
佛陀絕對"赴感應機不失時",
一分一秒也不會偏差,
如是憶念佛陀,內心自然沒有一絲怖畏。
二、念法:
時時憶念佛陀開示的經典法義,
一字一句內涵都是清淨光明,
都是指引修行,斷苦、除煩惱的方向,
真實能夠引領凡夫走向聖賢之路,
憶念法的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時時憶念佛陀開示的經典法義,
一字一句內涵都是清淨光明,
都是指引修行,斷苦、除煩惱的方向,
真實能夠引領凡夫走向聖賢之路,
憶念法的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三、念僧:
時時憶念依著佛法修行的僧眾,
只為了解決生老病死而發心修行,
剃除鬚髮、搭衣持缽、秉受戒律、延續正法,
清淨僧寶能夠出生四果聲聞、辟支佛、
大乘菩薩僧,三世諸佛。
憶念僧寶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時時憶念依著佛法修行的僧眾,
只為了解決生老病死而發心修行,
剃除鬚髮、搭衣持缽、秉受戒律、延續正法,
清淨僧寶能夠出生四果聲聞、辟支佛、
大乘菩薩僧,三世諸佛。
憶念僧寶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四、念戒:
時時憶念戒律的功德,
憶念佛說殺盜婬妄確實是三惡道之因,
持守五戒,來生能夠投生三善道,
更能邁向聖賢之道,
如是憶念戒法,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時時憶念戒律的功德,
憶念佛說殺盜婬妄確實是三惡道之因,
持守五戒,來生能夠投生三善道,
更能邁向聖賢之道,
如是憶念戒法,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五、念施:
時時憶念錢財沒有固定的主人,
即時布施,能夠得到今生來世更大的福報,福報能使執著減少、身心吉祥安穩,
趁著健康之時,努力作各種布施,
以不堅固財,換取來世的堅固財,
憶念布施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時時憶念錢財沒有固定的主人,
即時布施,能夠得到今生來世更大的福報,福報能使執著減少、身心吉祥安穩,
趁著健康之時,努力作各種布施,
以不堅固財,換取來世的堅固財,
憶念布施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六、念天:
時時憶念一切天人功德,
飲食自然、不必勞碌經營,
神通變化、來往逍遙自由。
他們往昔都是修"十善法":
不殺生,慈悲一切眾生。
不偷盜,布施一切眾生。
不邪婬,內心端正清淨。
不妄語,說話實在可信。
不兩舌,和合一切眾生。
不惡口,說柔軟安慰語。
不綺語,不說無意義語。
不慳貪,無執著貪求之心。
不瞋恨,無對立鬥爭之心。
不愚痴,有智慧觀察人生。
常常憶念十善法為生天之因,
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
後來淨飯王因佛陀安慰,
憶念自己一生所作的功德,生起信心,
在佛的身邊斷氣後,投生淨居天中…
時時憶念一切天人功德,
飲食自然、不必勞碌經營,
神通變化、來往逍遙自由。
他們往昔都是修"十善法":
不殺生,慈悲一切眾生。
不偷盜,布施一切眾生。
不邪婬,內心端正清淨。
不妄語,說話實在可信。
不兩舌,和合一切眾生。
不惡口,說柔軟安慰語。
不綺語,不說無意義語。
不慳貪,無執著貪求之心。
不瞋恨,無對立鬥爭之心。
不愚痴,有智慧觀察人生。
常常憶念十善法為生天之因,
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
後來淨飯王因佛陀安慰,
憶念自己一生所作的功德,生起信心,
在佛的身邊斷氣後,投生淨居天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