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小丑的眼淚

真正的恭敬,是必須"敞開",
不論優點、缺點都要能敞開!
因為只有讓師長全盤了解自己的好好壞壞,師長才有辦法確實的作調整.
在調整過程,雖然很痛苦,但是還是要走過去,
因為其實那種痛苦並不是師長給你,而是自己的煩惱在跟正法衝突.
故皈依三寶稱作"翻邪三皈",就是因為自己過去太習慣的"邪"(已經習慣無量劫了),跟師長教導的"正"在抗衡、翻絞…
此時"發願"極端的重要,
只有不忘初心、原心的"正愿",
才有辦法陪伴自己渡過漫漫的煩惱長夜…
一旦走的過這場自己的戰役,將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這就是佛門真正的"感應",實實在在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也必明確感受的到…
走不過去,很抱歉,只能說您是結緣三皈,種下未來得度的遠因,得不到今生的利益,為什麼?因為根本沒有"翻邪",沒翻過來!
真偽、邪正的視野,是需要歷練過來的,
佛法不是休閒、不是皮毛之學,
皈依者切莫切莫輕易看…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到底皈依哪個三寶?

佛弟子頂禮三拜時皆說:
一心頂禮 十方三世常住佛、法、僧三寶!
曾聽過一個頗正經的佛門笑話,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一生信仰三寶,跟隨出家師父學習,
但因師父知見偏差,以盲引盲,
信徒命終之後,隨即墮入地獄之中。
某一天,正當在地獄受苦時,
信徒忽然遇到前世的師父,
信徒於是暴跳如雷的責罵師父:「
氣死我了,我墮地獄都是你害的!
你自己不懂還亂教,說!現在要怎麼辦?」
師父狼狽又無奈的回答:「
啊我自己也來這裡跟你作伴了,
不然要怎麼辦?」……
佛陀圓寂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
都不斷祈請佛陀能再住世一劫,
佛陀卻一再自我澄清:
諸位弟子,請別搞錯,我並沒有滅度!
涅槃經中佛陀開示:「若言如來是"無常"者,
如來則非諸天、世人所歸依處。」
又說:「復次善男子!應當修習佛法及僧而作常想…若能於是不可思議,修常想者,則有歸處。」
佛弟子藉著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僧人)的引導皈依三寶,表象上看來住持三寶好像是有生滅、有來去,佛像、經書有天會損毀,出家師父有天也會往生…
住持三寶如同一個指標,在在處處無不指引趨向理體三寶的方向,理體三寶也就是不生滅、涅槃、常住的佛性!
倘若將佛、法、僧誤認是無常、生滅的,佛說「當知是輩,清淨三歸則無依處」,投靠一個無常生滅的東西,怎會長久呢?如此並不是真正歸依…
故佛弟子學佛應有基本的認知,
應有正確大方向,
諸佛皆依法寶,開悟成佛;
佛陀滅度後,闡述法寶的重擔自然由僧人挑起.
依止師長,應當觀察師長能否從生滅的相中,
指引出一條相應真心、長遠可修可證的正路,
而學習者本身也應該淘汰在俗習性,
全心作好學法的準備,仰受清淨法水!
否則如同故事中的師徒二位,
一旦相逢在地獄,
真不知誰還有能力為誰負責呢?
歸依了一輩子的三寶,
到底是歸依哪個三寶?

手中結緣~損壞、新生產的佛像、經書,
眼前所見~剛剃度、往生的出家師父們,
這些生生滅滅、代代傳承的住持三寶,
到底是生滅?還是常住呢?

六念法

佛的父親淨飯王臨命終時,懷著憂愁,
希望能夠見到佛陀~昔日的悉達多太子。
佛陀來到淨飯王的身邊,
以手掌撫慰父王的額頭,為父王開示:「
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
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諦思念,諸經法義,
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
是故,大王!宜當歡喜,
命雖欲終,自可寬意。」
故佛常開示,佛弟子要常常作「六念法」,
身體強健時,念三寶、布施、持戒、念生天之因,憑著這六種善根,內心自然踏實、篤定知道下輩子自己一定能投生天道、或是佛國淨土,度過病痛帶來的恐懼與煩惱。
問:內心為何能如此篤定、踏實呢?
答:因為~因果法爾如是,種善因,自然得善果,這份踏實,源自於"深信因果",既修善根,無有遺憾,臨終自然"歡喜寬意",故佛向父王說"今應歡悅,不宜煩惱"。
一、念佛:
時時憶念佛陀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
三界一切凡夫,三乘一切聖賢,
沒有任何人擁有佛陀的十力、四無所畏,
只要眾生得度因緣成熟,
佛陀絕對"赴感應機不失時",
一分一秒也不會偏差,
如是憶念佛陀,內心自然沒有一絲怖畏。
二、念法:
時時憶念佛陀開示的經典法義,
一字一句內涵都是清淨光明,
都是指引修行,斷苦、除煩惱的方向,
真實能夠引領凡夫走向聖賢之路,
憶念法的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三、念僧:
時時憶念依著佛法修行的僧眾,
只為了解決生老病死而發心修行,
剃除鬚髮、搭衣持缽、秉受戒律、延續正法,
清淨僧寶能夠出生四果聲聞、辟支佛、
大乘菩薩僧,三世諸佛。
憶念僧寶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四、念戒:
時時憶念戒律的功德,
憶念佛說殺盜婬妄確實是三惡道之因,
持守五戒,來生能夠投生三善道,
更能邁向聖賢之道,
如是憶念戒法,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五、念施:
時時憶念錢財沒有固定的主人,
即時布施,能夠得到今生來世更大的福報,福報能使執著減少、身心吉祥安穩,
趁著健康之時,努力作各種布施,
以不堅固財,換取來世的堅固財,
憶念布施功德,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六、念天:
時時憶念一切天人功德,
飲食自然、不必勞碌經營,
神通變化、來往逍遙自由。
他們往昔都是修"十善法":
不殺生,慈悲一切眾生。
不偷盜,布施一切眾生。
不邪婬,內心端正清淨。
不妄語,說話實在可信。
不兩舌,和合一切眾生。
不惡口,說柔軟安慰語。
不綺語,不說無意義語。
不慳貪,無執著貪求之心。
不瞋恨,無對立鬥爭之心。
不愚痴,有智慧觀察人生。
常常憶念十善法為生天之因,
內心自然沒有怖畏。
---------------------------------------------------------
後來淨飯王因佛陀安慰,
憶念自己一生所作的功德,生起信心,
在佛的身邊斷氣後,投生淨居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