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9日 星期二

論僧侶是否為僧寶?

僧寶 (一)

律部說明七眾受戒,
皆於"三皈依"時得戒體,
唯除「具足戒三皈」,
於佛陀成道八年後,
才制定改用「白四羯磨」授具足戒。

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皆是於三皈依文後,
加上誓願受持的戒條,
然而實際上,
仍是在三皈依後,
納受戒體而得戒。
而式叉摩那乃是
大尼予授二歲學戒羯磨之後,
自誓受持六法戒而已,
實際上戒體仍同於
當初受沙彌尼戒
於「三皈依」所得之戒體。
故知,
「三自歸」之重要性,
於此可見一斑。
..
往往屢見動輒引經論之文,
以解釋皈戒的關鍵字句,
卻得出「僧侶非僧寶」之結論…
或者俗人任意引僧戒,
站在自我詮釋來判定僧人如法與否,
如同亂槍打鳥般…
不但乖背戒律宗旨,
無形中,
對七眾同遵之大根本,
也產生誤導扭曲的嚴重後果,
腐蝕淨信、壞亂綱常,
嚴重恐致令正法難以延續於後世。
茲依律部集大成者
唐.道宣律師
所撰集南山律試論之,
與有緣者共勉,
祈令
皈依本義.得明,
敬僧宗趣.重光!


僧寶 (二)

南山律
將各律論所明三寶,
分為四種三寶。
一、理體三寶:
乃就修行的目標、所證之功德而言,如「五分法身為佛寶,滅理無為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二、化相三寶:
乃就佛陀時代,一期教化所建立之幢相而言,如「釋迦(世尊)道(法)王(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為佛寶,演布(四)諦教為法寶,拘鄰(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
三、住持三寶:
乃就著該時代,弘揚教化、維繫延續之幢相而言,如「形像塔廟為佛寶,紙素所傳為法寶,戒法儀相為僧寶。」
四、一體三寶:
乃就著眾生本具佛性,不生滅之心體而言,此為經論闡述之宗旨。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等。
註:《涅槃》云:爾時佛告迦葉菩薩:「善男子!汝今不應如諸聲聞、凡夫之人,分別三寶;於此大乘無有三歸分別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為欲化度聲聞凡夫故,分別說三歸異相。善男子!若欲隨順世間法者,則應分別有三歸依。」



僧寶(三)

皆望理體,以論罪福
若加輕毀,三寶通壞!
律中,
祖師解釋四種三寶中,
以「理體三寶」為根本,
藉著化相與住持顯發。
故大師舉例:
舉「出佛身血」為例,
佛本身不會「被觸惱」,
但佛陀現前的肉身,
即為
「理體佛寶~五分法身」所依止之處,
故「毀佛出血」的行為,
乃是針對理體佛寶而結逆罪。
故祖師云:
「皆望理(體三)寶,以論罪福!」
又如毀壞佛像(屬住持佛寶),
雖然塑造的佛像
「體是無記,非感罪福」;
但是
「(即此藉)以成(立)法身相(貌),
隨前(人)(恭)敬(輕)慢,
(而感召)有罪福也。
此住持佛(寶),
亦本於理(體佛寶的緣故)。」
故知,
理體三寶,無形無相,
即以現前.可見可聞之
「化相、住持」為相。
而化相三寶已逝,
故以目前「住持三寶」為相。
又住持之佛像、經典無言,
並皆須藉「住持僧寶」,
方能將三寶顯發出來。
故諸經論廣泛提到
毀謗、打罵住持僧寶之過失,
以住持僧寶
「形服出世,為聖道標」,
為趣求聖道(理體三寶)之標月指;
而佛法二寶,皆賴彼弘揚,

「若加輕毀,則三寶通壞故也。」
註:「化相三寶」
乃就佛陀時代,
一期教化所建立之幢相而言。
如釋迦道(法)王(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為佛寶,
演布(四)諦教為法寶,
拘鄰(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為僧寶。



僧寶 (四)

又者,
戒律本意,
乃是讓七眾弟子,
安頓身心的生活方式,
藉此安定無悔,方堪進求聖道。
故戒律範疇,
包含日常生活、食衣住行,
處理一切人事物之態度與應對。
雖然制戒本意,
皆是為了聖道,
但因弟子根器不等,
故佛陀制定各種戒條,
皆是隨著因緣,不斷地進行調整,
待最終完備,而能普被群機,方始定調。
目的就是讓
上中下根器的人,
能夠隨分隨力,
在制定的範圍之內,自我調整。
廣義來說,
但剃髮染衣,
為解脫故出家之五眾,
皆稱為「僧」!
乃至涅槃經提到,
但為解脫而出家,
未受十戒之「形同沙彌」,
猶然堪可接受一份供養,
何況其餘僧人呢?!



僧寶 (五)

又「僧」,
本有「生善、拔濟」之義,
生善,莫若為人「授戒」,令依戒起修;
拔濟,莫若為人「出罪」,令懺悔還淨!
故知僧之功德,
在於能行「授戒出罪」之事,
而此諸事,必依律制之法,
無論若法若事,
必定由僧方能
建立、相應、操作、弘通。
如業疏二云:「
僧寶流世,元為生善。
然生善在事,假法成立;
法不自建,弘斯在人。
故制羯磨,必由僧秉。
良以五眾,為出世之田。
凡所造修,無非拔濟。
故以僧和之法,能成勝業之緣!」
倘若未現僧相,
縱初果以上,
分證理體的在家居士,
以其「形乖.法別」的緣故,
猶然未能如沙彌小眾,
堪可為俗人傳授五戒八戒。
如業疏二云:「
果向俗人,雖參聖限;
以形乖法別,未許傳授。
所以五戒等受(戒),
(傳)授必出家,其意可見。 」
故廣義而言,
五眾僧人,無論凡聖,皆可名僧。



僧寶(六)

而五眾僧人,是否可稱為僧寶呢?
戒疏記.二解釋「寶」云:
「此三(寶)益世,
近.拔三有,遠.清二死。
希世獨達,可(敬)重名寶。」
又引《寶性論》
舉六種對世間珍寶的比喻,
以分別說明四種三寶,
各自具備哪些功德?
一、希有義:世寶.貧窮所無,三寶.薄福不遇。
二、離垢義:世寶.體無瑕穢,三寶.絕離諸漏。
三、勢力義:世寶.除貧去毒,三寶.六通難思。
四、莊嚴義:世寶.嚴身令好,三寶.能嚴法身。
五、最勝義:世寶.諸物中勝,三寶.諸有無上。
六、不改義:世寶.鍊磨不變,三寶.八法不動。
住持三寶
具備「希有、莊嚴、最勝」三項。
一、住持三寶,無信不遇,故希有!
二、住持三寶,能發信仰,莊嚴法身,故莊嚴!
三、住持三寶,雖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故最勝!



僧寶(七)

道宣律祖
釋門歸敬儀特別解釋:
住持佛寶、法寶,
為何稱為最勝呢?
「金.木.石.土,體是非情;
以造像故,
敬毀之人,自獲罪福,
故知此寶,得名無上。」
住持僧寶,
為何稱為最勝呢?
「剃染之僧,
為世福田,人天中勝;
破戒惡行,猶過外俗;
況餘持奉?其勝可知…」
故十輪經卷二云: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
「善男子!
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
何以故?
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恒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
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接著佛陀告訴天藏大梵天:
「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



僧寶(八)

故知一切僧人,縱使破戒,
仍然具備
「希有、莊嚴、最勝」三義,
以其相應出世之剃染形相,
能示導一切眾生
「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使令見聞者生起十種殊勝思惟。
而理體三寶,則具備五義,
唯獨「勢力義」,
偏指佛世之聖弟子,
以其現生證得六神通,
如珍寶可「除貧去毒」般,
佛世聖者能於當下,
實際為人顯神通.除煩惱毒,
功德難以思議,
佛陀滅後則難以見聞。
故云:
「六通在人,唯對化相。」
故知縱然在凡之住持僧人,
雖不如證得理體之道俗聖人,
然依其剃染形相,
仍具備三義:
1.無信不遇,故「希有」!
2.能發信仰,莊嚴法身,故「莊嚴」!
3.莫不表示法身功用無極,故「最勝」!
故僧人無論凡聖,
皆得稱為「住持僧寶」也。



僧寶(九)
~戒法、儀相為僧寶!

又者倘若
只以證得理體之初果以上功德,
方堪稱為僧寶、才需恭敬,
則住持僧中,凡聖混雜,
又如何得知誰為聖人?誰為凡夫?
而以「理體之義」,
紊亂「住持之相」,
倘若七眾一概奉行,
未來恐怕佛門皆成「二寶弟子」,
住持僧寶將遭致藐視踐踏,
最嚴重的,
也可能毀謗賢聖僧而不自知。
故事鈔卷二
解釋「住持僧寶」云:
「戒法.儀相為僧寶。」
記解釋:「
戒法.是僧體,
儀相.即削染也。」
但剃除鬚髮,披服袈裟,
為道出家,應法得戒者,
皆堪稱為「住持僧寶」也!
然而雖稱僧寶,
但珍寶六義中,
住持僧寶也只具備三義,
或許也是警策凡夫僧人,
企證理體三寶,
藉以鞭策聲聞戒之宗趣~
「當生取證聖道」的秘喻吧!?



僧寶(十)
~四對八位、皆入僧寶位中

又者約僧團
行使羯磨教法的資格而言,
在業疏記卷一開宗明義,
先「敘僧寶功高」云:
業疏
「唯斯僧寶,獨據出家。」
記解釋:
「入僧海者,必出家故。」
佛法二寶功德,
道俗二眾.皆可隨取;
唯獨僧寶功德,
必定「出家」方得真實受用。
..
緊接著「列示差別」,
將"僧寶"
一一分類為「四對八位」:
一、內外對:
五停、總.別相念,稱「外凡僧」;
煖.頂.忍.世第一,名「內凡僧」。
二、凡聖對:
內外兩凡,加薄地凡夫,並為「凡僧」;
初果至四果,通名「聖僧」。
三、緇素對:
但證初果已上的無漏功德,
不論僧俗,皆稱「理體僧寶」;
亦名「第一義僧」。
故記云:
「但取證果,不論形服。」
如《四分》:
「見諦白衣,同入僧海。」
四、持毀對:
「持戒僧」、「破戒僧」。
總上「四對八種僧」,
始從破戒、薄地、內外凡、證果之僧俗二聖,
皆入「僧寶」之位中!
若具足六和合,
諸緣具足(初果俗人無此),
皆得成辦羯磨法事。



僧寶(十一)
三根清淨、無見聞疑
無非法相、便成僧體

又僧以「和合」為義,
和合又分為事理二種:
「事和合」,則通於凡聖僧;
「理和合」,則唯局於聖僧。
而理和合,
乃是「經教宗旨」,
為令眾生契入斷證階位的緣故。
若就「羯磨法事」的資格而言,
則「事和合」即可秉御,
方符合於律部成辦僧事之宗旨。
如記二云:「
理取會正(證果),非此所明;
事取即用(羯磨),是所機教。」
實法宗:如俱舍、雜心論,
以「五陰實法」為僧體。
假名宗:如成實論,
或以「五陰假用」為僧體。
而本宗四分律,
則取「三根清淨(無見.聞.疑),
無非法相,便成僧體。」
僧團中隨著各種羯磨法不同,
所需「僧數」也有差異。
然而無論僧數多少,
只要能依照律中,
佛所制定該法所需的各種因緣,
此羯磨法便能成就。
反之,倘若因緣不具備,
未能如法而行,
縱然再多僧數,也無法成辦。
如疏云:「
然僧寶之本,要假法成。
乖法.則百千非用,
具法.則雖一能辦。」



僧寶(十二)
體相六和.顯僧體
僧伽命脈.眾中尊

而各種因緣歸納起來,
可大分為六種,
此即我們常聽到的六和合,
又名為六和敬。
如《華嚴經》云:
「修六和敬,令僧不斷。」
六和合中,
戒.見.利,又稱為「體和」。
身.口.意,又稱為「相和」。
正戒,
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僧寶因
納受同一種"戒體",
持守同一種"隨行",
故名為「戒和同守」。
正見,
是開智慧、證聖道的根本,
若雖同守戒,但各執見解,
也無法達成「見和同解」。
正命.即是「利和同均」,
藉著四事供養平等,
顯出僧體本屬十方、本自平等。
此三者「體和」,
乃是僧人的基本素養與遵奉方向,
是成就僧寶之根本條件!
故記云:「
言僧體者,謂體和也;
必具三體,乃名僧寶。」
而身.口.意三者之「相和」,
乃是針對僧團隨時要辦理的羯磨法時,
大界內任何人,
皆須「身同集、口無諍、意共許」。
故記云:「
下分三業,即相和也;
必須三相,方能辦事。 」
又如當宗四分律:
「取(無見.聞.疑)三根清淨,
無非法相,便成僧體。」
故知僧寶之另一涵義,
乃是具備戒見命三種(體和),
以及羯磨時三業相順(相和)。
由此三體三相,
所構成之「六和合」,
就能夠成就一切僧中事務,
也能夠成就佛門七眾一切事務,
是建立佛門七眾倫理機制的主因!
是衍生一切修行的來源!
是七眾戒法攝修思想脈絡之依據!
是一切善法功德之泉源!
故知,
僧寶功德不可思議!



僧寶(十三)

僧寶功德不可思議,
簡而言之:
僧寶,
上.能作為「三乘聖因」,
下.能作為「六道福田」!
能斷最極之惡,
成辦「懺悔重罪」之羯磨;
能修最極之善,
成辦「授具足戒」之羯磨!
故律中提到,
瓶沙王要供養園林給世尊,
毗舍佉母要供衣,
世尊皆勸令供僧,並云「我在僧數」;
故知(僧寶)功力尚等於佛,
況(其餘)小聖乎?
又如五分律佛度瓶沙王後,
王以竹園供養佛陀:
「今以此竹園奉上世尊!」
佛言:
「可以施僧,其福益多!」
王復白佛:
「願垂納受!」
佛言:
「但以施僧,我在僧中!」
王便受教,以施四方僧。
..
而為僧者,
必應依戒、見、命三種「體和」,
務使僧寶之名.契於實德,
故事鈔形容
四種三寶.如同舟航,
而住持僧寶,
功德必由「戒法」而生,
如法受戒、學戒、持戒,
將聲聞戒法傳承給下一代,
安定七眾之本份,
維繫時代之正法,
一代一代,
加被著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
故事鈔一云:「
三寶舟航...
住持一位,通被三時。
功由"戒力",運載不絕,故如舟焉。
何以然耶?
由佛法二寶,並假僧弘;
僧寶所存,非戒不立...
順.則三寶住持,
違.則覆滅正法。
又如《華嚴》云: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令三寶不斷等...
越度凡流,入三寶位,
必須受戒,以合舟(航之比)喻。」



僧寶(十四)

「僧寶」之名,若就通論:
則指「為道出家、剃髮染衣」者。
若約律部,
則指「清淨應法,能秉羯磨」者。
若約證理,
則專指「初果以上之一切僧俗」。
無論制戒律、弘教法,
佛陀必皆應眾生根機,
宣說適當、堪可攝修之法,
決不會拿一個
「無法實踐」的空中樓閣給予眾生。
佛法最終目標,
雖皆為了「契證理體三寶」,
然而最初落實,
必由「恭敬住持三寶」啟信。
如佛世證果的給孤獨長者,
恆常為新學比丘傳授佛法,
在教導完後,
必反禮比丘之足,
其護僧護法、謙卑恭敬之心,
誠為佛門七眾倫理,作為最好之典範。
故「皈依三寶」,
貫穿七眾弟子一切戒法,
是納受一切戒體的關鍵。
依此敬奉三寶之根本,
方堪漸入
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契證次第。
非但俗須敬僧,
縱然僧人之間,
也須互相尊重、互相護念,
律中更多制定上中下座互敬之儀法。
如事鈔.僧像致敬篇云:「
豈以(出家)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知!?
良由(如法)致敬有方,故能清革(煩惑)耳...」
記釋云:「然出家異世,
不但(只)外儀,必由(相應)內法。」



僧寶(十五)

佛法,
是培養自發性反省、慚愧的教育。
如《增一阿含》云:「
有"慚愧"二法住世,則相恭敬。
是故比丘,當勤共學!」
記云:「
省己所短,則內懷慚愧;
由有慚愧,則推重於他。
則知慚愧,是敬之本。
倨慢自矜,無慚故也...
凡在吾門,宜遵佛語。」
信心清淨之人,
明白「住持僧人」
之所以堪稱為"寶"的意義,
故縱遇非法破戒之僧,
亦不損減其對三寶之淨信,
反由尊敬「住持僧寶」之緣故,
而開啟其自心「理體三寶」的功德。
反之,
若私心存懷,不依佛制,
縱然遇到如法僧、賢聖僧,
亦必以踞慢之心染污信田,
甚至在無形中,謗及聖人,
得大罪惡.卻絲毫不自知。
反而由其輕慢「住持僧寶」之緣故,
而併覆滅其追求「理體三寶」之機緣。



僧寶(十六)

從各律中佛陀開示之意義,
可看出佛陀並未以「單一標準」,
來定義一個資格。
而在設定「最低門檻」之前提下,
佛陀也不忘記,
藉著「理體」之圓滿果德,
策勵僧人在其名份中,
應該努力追求實德,以達到「名符其實」。
倘若隨便斷章取義,
或以「有經論依據」為口號,
在浩瀚的三藏經典中,
隨意摘取詮釋,
不但有可能冤枉佛陀,
違背佛陀整體的意思,
最嚴重的,
也會有誤導眾生之因果,
實在不可不慎重!
..
如同律中
佛陀廣泛讚嘆「頭陀行儀」,
並宣導弟子們能嚮往奉行。
但佛陀卻未將「頭陀行」,
納入犯戒的標準,
目的乃是讓:
上根器者,直趨邁入。
而中下根器者,
也可望之而生慚愧,自我策勵。
如事鈔記云:「
以開(緣)對中下(根器),恐其縱逸,
故先讚(頭陀)上行;
意令(中下根者)慚恥,志慕孤高。」
這也是道宣律師在彙整諸部律時,
絕對以最謹慎的態度,
在字句、背後義理、實際案例當中,
歸納出客觀的該範圍,
提供給後世僧人,
作為踏入律藏的引階,
凡所記載,
必定以整體精神,
是否符合於佛陀所傳達之意涵為目標,
絕非草率片面之態度可以比擬萬一。



僧寶(十七)

僧人,
之所以堪為「僧寶」之名,
嚴格來說(上),
必據其是否具備「理體」,
即初果以上之斷證無漏功德。
有慚愧心的僧人,
決定不會自稱僧寶,邀人恭敬…
而中根標準,
必白四羯磨成就,得處所比丘,
且具正戒.正見.正命,
六和合中之三種體和的素養,
能行僧事,清淨應法之僧尼,
堪可稱為「僧寶」。
然而大體通論(下),
只要為道守戒,剃髮染衣
之五眾出家弟子,
光以這一份為道之志、異俗之表,
即堪可稱為「僧寶」,
堪可接受俗人恭敬禮拜、四事供養。
同樣的,
也必須背負「住持僧寶」之職責因果!



僧寶(十八)

住持三寶,具有
「即事表法、荷擔傳持」之功能與責任。
如「住持佛寶」,
我們絕對不會因為
現聲聞相之釋迦佛像,
而有所批評指點。
因為「即此一尊」住持佛寶,
縱然是如佛世時之苦行像,
他也具備佛寶圓滿功德,
他也即顯佛陀三乘法教,
故「這一尊佛像」,
就堪可恭敬供養,
作為世間福田,
毀損、褻慢,
則望「理體佛寶」結大過罪。
..
又如「住持法寶」,
只要是佛陀的教法,
我們絕對不會因為他是聲聞經典,
而產生分別批評。
因為「這一本」住持法寶,
他即具備
讓閱讀者.信解行證.之圓滿功德,
也具備
讓閱讀者.清淨離染.之法寶功德,
也即該法
而具備佛陀.初中後的究竟法義,
以三藏一切法寶,
都是相應、出自佛所宣說之法義,
故「這一本經書」,
就堪可恭敬供養,
作為世間福田,
毀損、曲解,
則望「理體法寶」結大過罪。



僧寶(十九)

同樣的道理,
「住持僧寶」
只要是
為道剃染.守戒的「這一位出家人」,
就著其形像儀表,
就具備.當初如來.至真.等正覺,
迥異諸於外道之解脫意義;
就具備
讓一切世俗.生起清淨信心之條件;
就具備
讓一切眾生得以
望僧.思佛.學法的關鍵因緣!
以十方一切凡聖僧,
都是皈依三寶,隨佛出家,以佛為世尊。
故「這一位僧人」,
堪可接受恭敬供養,
作為世間福田,
慢謗打罵,
則望「理體僧寶」結大過罪。
何以用初果聖人得「寶之實德」,
反難住持僧寶之定位,
而言僧侶並非全是僧寶!?
縱遇聖僧,
吾等有此能力分辨凡聖嗎??
此不但謗毀一切凡聖住持僧寶,
也對望理體僧寶之功德結大過罪,
也破壞佛制七眾弟子皈依對象之建立。
不但破壞在家弟子恭敬生福之因緣,
更顛倒道俗分際之標準,
也毀謗一切依佛制白四羯磨成就,
得處所之如法比丘僧,
毀謗如法落實羯磨教法之比丘僧。
聽信者,
終將自我拔除其三皈依之僧寶地位;
具戒僧尼,落實僧法,
弘揚佛制精神之僧人,
將不再為人恭敬聽受,
終使「戒法」最先覆滅!



僧寶(終)

茲歸納以下六點以供參考:
1.皈依三寶,並須對佛法僧三者,皆生起皈依投靠之心,若只皈依一寶二寶,不成皈依。三寶內涵分成四種,倘若動輒以初果以上,證得理體功德之聖人,完全取代住持僧寶之名義,則未來將只剩住持二寶,住持僧寶將不復存在,以無人能分辨凡聖之故。

2.住持三寶雖然有生有滅,然以其形相當體,即是「理體法身」的表徵,故破壞「住持三寶」,皆對望理體三寶結罪。住持僧寶,乃是維持該時代佛法延續的使命,毀壞住持僧寶,等同毀壞佛寶、法寶。

3.但剃髮染衣,為解脫故出家之五眾,皆稱為僧。乃至涅槃經提到,但為解脫而出家,未受十戒之形同沙彌,猶然堪可接受一份供養,何況其餘僧人呢?!在家眾縱證初果,猶然不得如沙彌,堪可為人授五戒八戒。

4.寶的涵義,依寶性論,住持三寶雖只具備三種,不如理體之五種,但終究具備「寶」的少分多分特質。正以其「剃染形相」,堪能啟發俗人淨信,故須恭敬。

5.若就律部,僧則專指具足戒僧尼,如法得戒,三根清淨,無非法相。依六和合,具備正戒、正見、正命,體和之僧體,以及身、口、意三業之相和,堪能秉御一切羯磨法事,住持正法。
而形同、法同沙彌(尼)、式叉摩那之三小眾,雖然現在未有行羯磨法之資格,然而未來皆將得具足戒,成為大僧,終將荷擔住持正法之職,故皆當恭敬尊重。

6.比丘戒之規範中,比丘如果不受人勸諫,尚且要得罪,如戒疏解釋"不受諫戒"之制意云:「他以理諫,復不從順,茍且為非,違損不輕,故制。」
佛陀咐囑弟子:「大德如法諫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諫大德。如是佛弟子眾得增益,展轉相諫、相教、懺悔。」見諸經律,從來未見以「能否批評」以作為「需不需要恭敬僧寶」之界定標準。



僧寶(結)
僧依戒成-莫謂凡僧則可訶

針對近日有自稱在"弘揚佛法"的人說:「『初果以上才是僧寶』!所以別再說『不可以批評僧人了』」的言論。
.
戒律規定皈依三寶,必定要三種皆皈依!倘若缺一或缺二,是無法成就皈依的。然而七眾倫理中,在家人應恭敬皈依的三寶,特別指「住持三寶」。
.
「住持佛寶」就是佛像、佛塔等等。
「住持法寶」就是經論典籍等等。
「住持僧寶」就是剃除鬚髮、披著袈裟的出家僧人。
.
《成實論》是就著斷煩惱的聖人,他們具備「解脫的功德」,故縱然身未出家,他也可以稱為「僧寶」。
斷除煩惱,本是每個學佛人的目標。但是最初下手,一定是從「恭敬住持三寶」開始。眼前看得見的三寶都不能恭敬了,何況能「斷煩惱」?!
《十輪經》中佛陀告誡,縱然破戒、無戒,乃至披片袈裟的人,都不可以毀謗、罵辱、謫罰。
.
信心清淨之人,恭敬住持僧寶,縱遇非法破戒僧人,也不會損減他對三寶清淨的信心,反由「尊敬僧寶」的緣故,而消除煩惱、增長功德。
.
反之,若不依佛制,妄自分別,縱然遇到如法僧、賢聖僧,也必以傲慢之心,染污信田,甚至在無形中,謗及聖人,得大罪惡,卻絲毫不自知。
反而由「輕慢僧寶」的緣故,離聖道越來越遠。
.
任何一尊佛像,我們絕對不會因為他是苦行像或圓滿像,而起分別、輕慢。
任何一本經書,我們絕對不會因為他是小乘經或大乘經,而起分別、輕慢。
同樣地,任何一位僧人,我們也絕對不應因他的相貌、言行,而起分別、輕慢。
故「最貼近佛陀意旨」的《涅槃經》中提到,縱然只是剃髮著袈裟的形同沙彌,他在僧團同樣堪可接受信施一份四事供養。
.
《涅槃經卷六.如來性品》云:
「復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出家剃髮,雖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彌十戒。或有長者.來請眾僧,未受戒者,即與大眾俱共受請,雖未受戒,已墮僧數!」。
.
所以,
一切依遵佛制出家受戒的僧侶都是僧寶,
釋迦如來的遺言請乖乖聽!



觀霰啟涵

人生當中,總是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說"困苦",就是先被困住,才產生痛苦。
困難來時,我們習慣覺得「我遇到困難」。但是歷盡人世之滄桑後會發現,萬般不由人。對人生,我們總是設想在先,然後設法進行控制。最後卻一樣,半點不由人。
苦諦,是佛陀直截了當,讓我們「死心」的真相。只有面對現實,大死一番,覺後復甦,發現原來被困住的,從來都不是這個身體、家庭、財產...而是自己被這個心束縛,不得自在。從來都不是境界創造心,一直以來,都是心帶動著世間。
擁有了自由不再被困住的心,世間自然會對我們微笑,從此不再苦哈哈。面對之後的建立,才是開啟生命蘊涵最真實的寶藏,任誰也奪不走...
..
冬天,總有一種蘊涵、收藏的意義。霰雪霜雹,提醒著我們:忙碌了一整年,應該好好躲在屋子裡,養精蓄銳,等待來年之春。辛苦了半輩子,既經一番撥雲見日,來到雨過天晴,也是時候,往內好好地跟自己接心,充實自己。
皈依三寶,代表著一種身份,一種心境的洗心革面。祝福一切有個新的開始,不僅侷限這一生,更放眼全盤,為自己的生命,好好地耕耘、規劃,啟發自心無量的內涵寶藏吧!

皈依,真的很重要!

皈依,真的是很重要、一直到成佛的功課、素養。尤其是「皈依的意義」,還有清楚「所皈依的境界」。受戒,也是從這皈依三寶的意義上,提升、淨化,而加以自我要誓的約束,實際上持戒約束自己,也是為了長養皈依深度廣度、使皈依更加牢固而已。
人家說:學佛三年,佛在西天。意思就是說,人的初發心往往禁不起時間的考驗。久了就容易「老油條」,很難常常反省自己皈依有沒有清淨。
能夠回到源頭,感恩師長,固然是身為弟子該做的禮儀。但是更重要的源頭,就是從皈依以來自己學習到的法,以及所學到、持守的五戒中,不斷反覆進行「淨法薰習」。雖然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能夠常常自我反省,以法作為鏡子,就比較不容易迷失在時間的流沙中、逐漸偏差而不自覺了。
以經教做對照,把我們皈依的初發心,好好地「時時勤拂拭」。尤其著重在對「邪正心態之判別、所緣境真偽之辨認」,在這複雜的時代,更是刻不容緩!
願皈依三寶的這一顆種子,能夠繼續善自護養、使令茁壯。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