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漢傳三寶體制

佛弟子皈依受戒,就有皈依體、戒體在身,自然必須按照戒律中的規定受持。律藏中是以「皈依三寶」為第一要務,師長只是無量僧寶當中的其中一位。因為有「佛陀」出世,才能夠將「法」講出來。因為佛陀授予比丘戒體,因此建立「僧團」。以及七眾弟子的倫理體制。佛陀是我們的根本老師,而師長是教導我們學戒學法的善知識。這是律藏中對師長的定義。
以「皈依三寶」為依歸,以「釋迦世尊」為老師,又有「戒律規範」的保護,這一條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擺在眼前。師長的言行,也必須被拿來與戒律比對檢視。如果大家對「戒律」的認識越來越普及,無形中,就比較不會模糊於「相似法」的猖狂,而自己的信心與恭敬,也比較不會被「假師長」拿來消費利用。

為成佛學法,為學法而依僧

漢傳佛教以「三皈依」為首。按照律藏中的「依止法」,皈依師長,是因為自己受戒後,必須跟著師長「學戒」。法門無量誓願學,就從「戒法」開始,戒法,永遠是「皈依法」的第一門功課。
跟著師長,是因為師長有「戒法」的正見、有「戒體」在身、有實際的「戒行」。而戒是佛所制的,根本來說,我們是皈依大導師佛陀,為了學戒而擇師依止。縱然在家人依止師長學法,師長至少也必須有能力教導他「當分戒品」如何持守?如何懺悔?而不是馬上跨越戒律,直接學法。
我們皈依三寶,
是為了「成佛」而「學法」,
為了學法而「依止僧寶」。
而學法的次序,則依「戒定慧」三學次第。戒學,以「律藏」為依據。定慧二學,以「經論」為依據。契入的善巧方便,固然來自對於師長全然的信心,然而更應該清楚「以戒為師、以法為師」。否則,當基礎不穩,而只一味「愚信」時,倘若有天師長出了問題,連同過去對戒律、教法的信心,就很可能一次全垮,連佛都學不成了。

形像塔廟



住持佛寶,
包含了「形像塔廟」。
「形像」,就是指各類材質塑造的諸佛形像。
「塔廟」,依照律典,有以下分別:
「塔」,指有供佛舍利者。
「支提」,指無供舍利者。
(僧祇律.卷33)
「廟」,梵音「窣堵波」,
即供佛形像處,又稱「靈廟」也。
(法苑珠林.卷37)
..
無論是單尊佛像,
還是供佛像、供舍利的建築物,
都稱為「住持佛寶」,
堪受世人供養,長養福報。